西甲直播

 
公众版
员工版
互联网医院
English
医院首页
医院概况
西甲直播
就诊指南
科室专家
护理天地
健康科普
互联网医院
 
您当前的位置 : 西甲直播  >  专题报道  >  160周年庆  >  今日医院
 
【倾听·我与天肿的故事】梁寒:汲粹至精毓芬芳 大医精诚爱无疆
 时间: 2021-09-20  来源: 西甲直播
 
  

  01  学医并从事肿瘤事业是命中注定——「与天肿的百年之约」

  大约1974年,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爷爷患肝癌,由山东荣成俚岛镇沟崖张家村的老家来津住在我家,父母领着爷爷到当时位于大沽路的天津市立人民医院(后来的西甲直播)就诊。当时诊断设备相当落后,影像诊断只有“A超”,肝脏肿瘤只能显示非常粗线条的轮廓。爷爷病情较重,只看了一次门诊,没有进行治疗,回老家不久就去世了。我两岁到七岁的童年,是在山东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因此爷爷的离世给我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创伤,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感觉到癌症的可怕。

  ▲ 1986年,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区大沽路87号的市立人民医院外景。

  大二大三时,有两个远房亲戚因患肝癌和宫颈癌由包头和石家庄来津投奔我父母,慕名到天津就诊。后来我跟母亲去医院镭锭病房看望正在接受放疗的亲戚,那间癌症病房阴森恐怖,死气沉沉,几乎每个女性患者均因为脱发而头戴白帽。人们探视完病人后,几乎是逃跑般离开了医院。

  可能是由此种种,我萌发了日后从事肿瘤外科临床工作的潜意识。仅仅数年后这里就成为我学习、工作、成长并为肿瘤事业奋斗终生的地方。

  命运的安排使我有幸成为天肿的一员,成为见证西甲直播乃至我国肿瘤事业飞速发展的幸运儿。 

  1984年,在金老倡导下,中国抗癌协会在西甲直播成立,一年后我就来到肿瘤医院工作。当时大学生相对稀缺,毕业后的热门是大学医院及卫生局所属的综合医院,肿瘤专业属于冷门。

  记得刚分配到肿瘤医院时,有的老医生调侃我们这些新入职的学生:“你们去哪个医院不好,非要来肿瘤医院?”确实,当时的肿瘤病房,大多数病患的结局是死亡。

  而就是这个当年的冷门专业,在36年后的今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21年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建院160周年。我在肿瘤医院也工作了36年,亲历了我国肿瘤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天肿的成长。冥冥之中,命运可能早就注定了我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交集。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2021年,在西甲直播庆祝建院160周年之际,我迎来了人生的耳顺之年。

  

  02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提供的——「学习与工作」

  我从小就喜欢舞刀弄锯。父亲喜欢业余时间做些木工活,我也耳濡目染,七八岁时就用木头做手枪。左手拇指虎口处至今留有5公分长的伤疤,当时害怕父母知道后挨揍,竟然没有去医院,自己找来纱布包扎,居然I期愈合(伤口平整地对合在一起),现在想想真要为儿时镇静的“壮举”点赞。

  初中二年级放暑假,我去河北行唐县姥姥家,当时刚盖完三间新房,还没有装门窗,我自告奋勇利用暑假一个多月的时间做好了全套门窗。当时农村流行的口头语是:“苦力活不过是盖房子、和泥和做木工时的拉锯。”那时没有任何电动工具,裁剪木料全靠一把锯。在三伏天里,一个15岁的少年连续一个多月只用最原始的工具做木工活。现在生活条件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以前那样的艰苦条件是现在很多青少年难以想象的。这些活动既训练手技也锻炼了意志。

  初中时我还特别喜欢书法、绘画和篆刻。大学期间,我在暑假期间帮助同学做了书柜和茶几,参加工作后为国际来访教授治印。1992年,在去瑞士进修期间还随身携带篆刻工具,为Lange教授及同事治印数方。

  虽然工作以后,这些爱好都逐渐荒废了,但是这些训练为日后成就外科技术悄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记得1992年在瑞士圣加伦州立医院进修期间,由于外科基本功扎实,很快Lange教授就让我担任第一助手。连当时在外科实习的德国学生都赞叹于我打结的速度,给我竖大拇指。

  1985年,我从天津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分配到肿瘤医院老IV号病房,主要收治腹部肿瘤,病种包括胃、肠、肝、胆、胰腺、腹膜后肿瘤等。

  刚参加工作,接管的第一位患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位二十四五岁的女性胃癌患者,入院时已经是胃癌腹腔转移,出现大量腹水。每天的治疗除了输液就是放腹水。这位患者容貌姣好,但神情忧郁,她的丈夫经常陪伴她站在走廊尽头的窗前,默默地凝视远方。大概2个月不到的时间,她就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那时候,中国抗癌协会前任理事长张天泽教授60岁出头,高挑身材、学者风范十足。他每周查一次房,要求主管医生完全背诵病历。我曾亲身经历张主任查房翻看一本病历时,因为书写潦草,将病历顺窗户扔了出去。因此在张主任查房前,我们这群小大夫很紧张,要准备病历、熟背病历。

  ▲ 中国抗癌协会前任理事长张天泽教授

  当时,办公条件非常简陋,所有的医生都挤在一间大约只有20平方米的办公室。腹部肿瘤外科科主任王殿昌教授只有一个办公桌,其他高年资医生每人只有一个抽屉。但是大家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每天中午午饭后,由王殿昌主任带领大家学英语,读英文文献,练习口语。我去图书馆时经常看到头颈科科主任刘经祖在看书;春节去王殿昌主任家拜年时,看到主任仍手不释卷。老前辈们的治学态度给我以无穷的身教感染力。

  ▲ 1987年,医院迁入河西区体院北环湖西路,图为医院全景。

  后来,医院从大沽路旧址搬迁到体院北,医院图书馆扩大了面积,青年医生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金显宅老院长是汉城人,1930年代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后用2年时间遍游欧美各大肿瘤中心,英文比汉语更流利。改革开放以后,金老选送了很多中青年医生出国学习。

  新医院落成,完成了金老晚年最大的夙愿。当时金老已经83岁高龄,且重病在身,但是可以看出金老心情很好。情趣使然,金老经常来“英语角”,用英语给青年医生讲他早年游历的趣闻。某天“英语角“活动结束后,有人提议与金老合影,金老欣然应允,于是在大家的簇拥下,在行政楼前留下了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

  三年后,金老驾鹤西行。

  ▲ 1989年梁寒(左一)及西甲直播“英语角”部分成员与“中国肿瘤学之父”金显宅教授合影

  1990年,瑞士政府与天津市政府签署了选派青年医师赴瑞士进修计划,前后两批共12人,西甲直播选派2批,每批3人。经过瑞士抗癌协会主席、瑞士圣加仑州立医院Sinn教授本人面试,我有幸成为第二批赴瑞士进修的成员。1991到1992年,受瑞士驻华使馆资助,我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内设的歌德德语学院学习德语。一年的强化学习后,我达到了德语Ⅱ级结业水平(相当于德语专业本科大学三年水平)。当时有语法、精读、口语、写作、视听、辩论等课程。每天6学时,每周6天课程。一年的德语学习使我获益匪浅,为日后在瑞士两年进修和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一年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语言保障。在瑞士进修期间,我还翻译完成了德语经典著作《临床基础外科学》。要感谢瑞士圣加伦州立医院普外科Jocher Lange教授,是他帮我联系原出版社,并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拿出1500德国马克帮我交了版权费。1998年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2013年在前往意大利参加第9届国际胃癌大会期间,顺路赴瑞士圣加伦拜访了Lange教授。20年过去了,Lange教授仍然保留着当年我寄给他的《临床基础外科学》中译本。

  ▲ 2013年梁寒在意大利参加第9届国际胃癌大会期间拜访Lange教授

  1999年,西甲直播将原来的腹部肿瘤外科分成肝胆肿瘤科和胃肠肿瘤科。当时本人在德国洪堡大学做访问学者,2000年,胃肠肿瘤科科主任是王家仓教授,我回国后被任命为胃肠肿瘤科副主任。2004年,在时任院长郝希山的倡导下,胃肠肿瘤外科又分成胃部肿瘤科和结直肠肿瘤科,我被任命为胃部肿瘤科科主任。43岁的我,从事腹部肿瘤外科临床工作19年,可谓年富力强。

  那时,国内有许多先进的胃癌外科中心,从广东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吉甫、詹文华、何裕隆教授团队、福建协和医院张祥福、卢耀山、黄昌明教授团队,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林言箴、尹浩然、朱正纲、燕敏教授团队,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徐光伟、季加孚教授团队以及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张文范、陈俊青、王舒宝、徐惠棉教授团队和黑龙江省肿瘤医院张岂凡、薛英威教授的团队,他们的胃癌临床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西甲直播由郝希山院长主持的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在胃癌外科领域仍缺乏整体优势。后来西甲直播实行胃癌专科化,独立建科,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空间。

   

  03  优秀外科医生的成长之路——「Blood, sweat, and tears」

  父亲体质一直不好。2002年,父亲72岁,因为痰中带血,诊断为肺癌局部晚期。由于体质差,手术恢复慢,术后放化疗只能断续进行。

  父亲患病时,我已经工作17年,独立带组两年,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令我终生遗憾的是,我的专业不是肺癌。在照顾父亲的过程中,我才逐渐了解到父亲已经受慢性便秘之累几十年,但是从未到医院系统检查过。住院期间,经钡剂灌肠造影检查后发现是乙状结肠过长。此时我才回忆起父亲过去如厕时的痛苦经历。作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也作为父亲的儿子,我为完全忽略了父亲的健康问题而感到深深的愧疚。

  会诊后,我没有与任何人商量,亲自主刀为父亲手术。在手术台上,我没有丝毫心理负担,把所有精力集中在疾病本身,就同往常进行手术一样。潜意识里,我知道自己想用这个机会弥补对父亲的愧疚。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面对自己的亲人时难免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干扰。当时的我却没有这种体会,是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让我成为了一名心理素质合格的外科医生。

  开腹探查的瞬间发现多处肝脏转移灶,是我始料不及的。请王殿昌主任术中会诊后,仅决定采取姑息措施。此后我镇静地顺利完成约80cm乙状结肠切除手术,父亲恢复顺利。此次手术虽然解除了父亲长达数十年便秘之扰,但是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药物,手术后父亲的生命仅仅维持了7个月,这段时间基本是在我科的病房度过的,可能也是我陪伴父亲最长的时候。

  记得父亲去世的前一天,一会清醒,一会昏迷。傍晚时分清醒的时候反复催我回家睡觉,因为他记得我第二天有手术。冥冥中我预感到最后的时间快要到来,我陪在床旁几乎一夜未眠。转天清晨父亲的状态越来越差,但是作为一名医生,我和往常一样按部就班完成了一台胃癌根治手术。当我完成消化道重建的那一刻,病房传来父亲情况不好的消息。我脱去手术衣,仅穿着手术室外出衣一路小跑赶回病房时,父亲只剩下最后一口气。就这样,我带着无限的遗憾和愧疚送走了父亲。

  35年岁月,弹指一挥间,一个懵懂的医学生历练成为经验丰富的胃肠肿瘤外科医生。经年的学习、思考、探索与积累使我深谙Fortner教授的名言,外科成功的路途中充满着”Blood, sweat, and tears”,即外科医生的勇气和汗水,患者及家属的鲜血和眼泪。

  优秀外科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不仅仅是医者仁心,还有勇气、汗水和超人般的心理素质,缺一不可。所谓勇气就是敢为人先、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外科手术堪比活体雕塑,优秀的外科医生应该同时具备科学家的严谨和艺术家的修养,对待每一台手术都像进行艺术创作。外科医生手术时是在搏动的血管、神经、组织及血肉间用手术刀进行“雕刻”,犹如在刀尖上跳舞。艺术家出现失误意味着可能毁掉一件作品,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如果偏离了1毫米,就有可能损伤大血管,导致致命性大出血。

  ▲ 44岁患者,胃窦癌cT4aN2M0, 远端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清扫完胃周围淋巴结后术野。

  原腹部肿瘤科科主任王家仓有一句名言:“露脸与现眼就隔着一层窗户纸。”这层窗户纸就是手术匠和优秀外科医生的距离,关键在于如何既碰到窗户纸,又不捅破。如果没有勇气碰触窗户纸,可能很难成为优秀的外科医师。反之,经常捅破窗户纸,不但会使患者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也会给医生留下心理阴影。

  一名好的外科医生,应该有鹰一般的眼睛,少女般的手,狮子的心和钢铁一样的意志。可以说,优秀的外科医生是伴随着家属的眼泪、患者的鲜血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成长起来的。某种意义上看,我们应该感谢患者,他们将健康与生命托付给我们,最终成就了我们。

                                

  04  职业幸福感的获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几十年前,中国青年报向全社会征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问题的答案。读者来稿踊跃,报社组织由各界代表参与的评审团对读者的答案进行归类、排序,最后遴选出得票数最高的四个答案:

  1、刚刚给孩子洗完澡,怀抱婴儿,面带微笑的母亲;

  2、刚刚顺利完成一台手术,目送患者出院的外科医生;

  3、在海滩上尽情玩沙子,欣赏自己杰作的幼童;

  4、写完了小说最后一个字符,画上句号的作家。

  我作为一名外科医师,深感个中滋味。行医35年,做上万例手术,拯救无数患者的生命,职业生涯中获得的幸福感恐怕是其他职业难以体会到的。

  曾经,一名国外患者的女儿给我来信:“因为深爱我的老父亲,因此才感觉到您的伟大,是您的努力为我父亲赢得了几年时间,使我们儿女有机会尽孝,请您为了患者保重身体。”几句朴实的言语是对我工作最高的褒奖。

  另一名患者家属,如今已和我成为朋友,曾来信说:“在我心中,您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专家教授,更是我的兄弟,我崇拜您的医术,景仰您的人品,喜欢您优雅宽厚的个人风格和气质…...”

  一位31岁的女性胃癌患者,于6年前接受了胃癌根治手术,康复后最大的心愿是能有自己的宝宝。后来,她特意送来喜糖,说宝宝满6个月了,脸上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 2006年2月,梁寒与郝希山院士、王殿昌主任共同进行胃癌根治手术。该患者迄今生存14年,无复发。

  2015年的世界读书日,丁香园网友评选出了「2015年你不可错过的10本好书」,推荐书目中不乏经典名著,如《实用内科学》、《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热病》、《协和内科住院医师手册》等,我出版的《胃癌根治手术写真》名列第八。

  国际知名教授王济平对该书的评价让我受宠若惊:“多谢赠阅兄台大作《胃癌根治手术写真》。愚弟这两天认认真真地拜读,感慨良多!近年来愚弟接触很多中国中青年所谓学者、专家,但品学兼优者甚少,兄台可谓其中之一。看书过程中,我每每拍案,抑或感叹!您的手术造诣却让我刮目相看。但不只手术技巧,更重要的是学术见识和治学,工作的态度!!!我也读了本书之序,感觉对兄台的评价还是不够深入及全面。您在此书上花费的心血愚弟感同身受,但恐怕也只知其一二。”

  国际知名教授Steven Brower作评:" I just received your monumental work on Gastric Cancer and am so humbled to read such a 

definitive treatise on the Subject. I refer to your extraordinary Visual Lectures for Gastric Cancer all of the time to teach my House staff. ”

  国际知名教授Bruno Zilberstein评道:“It is a marvelous book on Gastric Cancer Surgery.

  国际同行的肯定及溢美之词使我倍感收获的喜悦。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意味着要终生学习。只有付出汗水,才能收获成功。我多年来养成了早早来院的习惯。曾经,一位进修医生来信说:“当年在您那里学习时,看到您每天6点半就到医院让我觉得很震惊,也很惭愧,回来后我也尽量每天7点前到医院开始工作,这也许是我学得最像您的地方了。”看来是身教胜于言教。 

     

  05  学科建设——「专科化是必由之路」

  2015年6月3日至6日,第11届世界胃癌大会在巴西圣保罗召开,中国医生参会人数超过100余人,仅次于东道主巴西。中国学者向国际同行展示了自己的工作,大会交流、口头交流、壁报交流以及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专场,到处活跃着中国学者的身影,中国之声唱响国际舞台。

  我科在这次盛会中也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壁报交流5篇,口头交流1次,大会特邀报告1次。其中,我们原创性的口头交流和特邀报告内容,得到了日本同行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对从事胃癌诊治和研究领域的中国学者来讲,这次大会是国际胃癌治疗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的骄傲,代表着我们真正开始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在大会闭幕式上,我有幸与以季加孚教授为代表的中国胃癌医生团队,在主席台上接过国际胃癌协会会旗。两年后,第12届国际胃癌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从事临床工作30年、胃癌外科工作10年之际,我为经历、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感到无比的骄傲与欣慰。这是我们几代中国肿瘤外科医生的梦想和努力的结果。

  1983年,中国抗癌协会前任理事长、西甲直播原腹部肿瘤科第一任科主任张天泽教授率团访问日本,参观了名古屋社区胃癌普查车的工作流程,赞叹不已。1981年,第二任科主任王殿昌教授在日本进修一年,获得“世川奖学金”,带回了不同的胃癌治疗理念。后来的胃肠肿瘤科,由科主任王家仓主持了五年工作。2004年,腹部肿瘤科细分成肝胆、胃和大肠癌专业,胃部肿瘤科独立建科,我有幸成为首任科主任。在前辈们的工作基础上以及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胃部肿瘤科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 梁寒(第二排左三)参加西甲直播老腹科部分同事聚会(前排右起:崔青浩主任、张高嘉主任、王殿昌主任、王家仓主任、孙涛主任;后排右起:郭建生主任、张汝鹏主任、柳凤亭主任、李强院长、柳建中主任、孔大陆主任、郝继辉院长)

  中日韩三国,虽同处东亚胃癌高发地区,但是临床治疗的胃癌病例构成完全不同。日本临床诊断的胃癌病例中80%都是早期癌,韩国早期病例的比例也高达50%以上。因此日韩医生关注的重点是微创手术,如胃镜下EMR及ESD,腹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等。中国临床诊断的胃癌病例中有70%为局部进展期病例。因此,如何提高进展期(特别是III期病例)的疗效是我们的主要工作。

  我们的研究显示,针对远端进展期胃癌,采取标准D2手术+对肠系膜上静脉旁(No14v)淋巴结清扫,可以使患者3年生存率提高17%。即使是No14v淋巴结发生转移的病例,3年生存率仍可达到34%。这一结果让我的好友,国际胃癌协会秘书长、日本东京癌研有明医院Sano教授印象深刻。他看到我们展示的肠系膜上静脉清扫后术野,赞叹不已。Sano教授坦言,依他本人的经验,发生No14v转移患者的预后非常差。我们的成果可能是得益于对No14v所属的解剖区域进行的彻底清扫。

  基于我们的结果,国际注册的多中心随机前瞻性临床研究已经启动。我们希望同参与该研究的全国20余家单位同仁共同努力,获得预期结果,从而制定我国自己的临床指南,造福胃癌患者,为达到医生的更高境界而努力。

  在此,要特别感谢郝希山院士的远见卓识。早在1999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在郝希山院士的带领下开始推动专科化工作,在2004年将胃癌专科独立分科,我被任命为胃部肿瘤科第一任科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得以在人生精力最充沛、经验最丰富的10年间,专注于胃癌临床研究,取得一定成绩。

  ▲ 梁寒(右一)作为《肿瘤学》副主编与郝希山院士(右三)参加《肿瘤学》审稿会

  2004年以前,西甲直播的胃癌学科与同行交流少,国内学术知名度低,学会内也没有位置。但成立胃部肿瘤科以后,我们集中精力于一种疾病,在胃癌的规范化手术方面下功夫,同时着手建立胃癌病例临床数据库。

  在全体医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工作很快获得了国内同行的认可。2006年,我们作为国内10家顶尖胃癌中心之一,应邀参加著名的CLASSIC研究。作为当时韩国延世大学的外科PI,Noh教授出席了在北京肿瘤医院召开的中国参加研究单位的启动会,会上每个中心介绍胃癌D2手术录像。茶歇期间,Noh教授对我科的手术演示大加赞赏,认为和日本同行水平不相上下,还邀请我访问延世大学。

  虽然我科的胃癌临床数据库建立时间短,但是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大型胃癌临床数据库之一。国内另两个中心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及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2013年,受国际胃癌学会“第8版UICC胃癌TNM分期项目”PI、日本东京癌研会有明医院Sano教授邀请,本院有完整随访数据的240例胃癌病例被加入到该项目中。因此,在即将出版的第8版UICC胃癌TNM分期中,第一次包含了中国的数据。

  2006年,我借助参加CLASSIC研究的契机,融入了国内胃癌外科的学术圈,手术技巧获得了韩国延世大学Noh教授(现任国际胃癌协会主席)的高度认可。2017年11月在广州举行的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上,我有幸成为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2019年9月当选为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1年成为卫生部全国肿瘤规范化诊治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胃肠间质瘤专家共识起草专家、卫生部胃癌诊治规范起草专家;2013年5月成为国际胃癌协会会员;2013年6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胃肠学组副组长;2016年当选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2013年9月被《医师周刊》肿瘤医学论坛全媒体聘为胃癌频道执行主编;被十余本中外专业期刊聘为编委。至此,西甲直播胃癌专业在全国三大主要学术机构确立了位置。

  至今,我已从医36年。值得欣慰的是,自己生逢其时。我从事肿瘤外科专业的36年,也是我国肿瘤医学飞速发展的36年。自2004年胃部肿瘤科成立以来,在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作为第一任科主任用16年的时间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团队,在天肿提供的平台上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快乐地工作。2021年,也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建院160周年,不知不觉中我已近花甲,我用36年的职业生涯见证了天肿的发展和腾飞。

  ▲ 胃部肿瘤科医生团队——“津医胃”成员

  星转斗移,光阴荏苒。36年职业生涯回首,与天肿结下不解之缘。如果说我在医疗和学术上取得了一点成绩,都是郝希山院士、王殿昌主任等老一辈的培养教育和传帮带的结果,也是全科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天肿给我提供了高起点的平台,是天肿成就了我,我也很欣慰能为天肿的发展尽了绵薄之力。

  在全院职工喜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建院160周年之际,愿西甲直播科研、教学、临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我也愿意继续发挥余热,与全体同仁共同努力,为早日把西甲直播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肿瘤中心而奋斗。 

  *因篇幅所限全文略有删节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特别制作

建院160周年专题报道

【倾听·我与天肿的故事】

策划 \ 门诊办公室、宣传处

文稿 \ 梁寒

图片素材 \ 梁寒、宣传处

编辑 \ 宣传处朱芸、杨子佳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te and Hospital. All rights reserved.
西甲直播(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版权所有 津教备0005号 津ICP备05002861号